量子的世界
是微观的极致
展现出难以捉摸的特性
探索者每一次的计算
失败又重来
是他们的热爱与执着
近日,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周航宇在李庆忠教授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在美国化学会旗舰期刊《Inorganic Chemistry》(自然指数期刊,JCR Q1,中国科学院2区)和英国皇家化学会主办的晶体工程权威期刊《Cryst EngComm》(JCR Q1,中国科学院3区)上发表两篇研究论文。该系列研究为深入理解新型非共价相互作用的本质提供了新证据。
接下来,跟随“化小水”一起去了解周航宇同学的科研之路吧。
周航宇,2022级本科生,应221-4班长。他深耕非共价相互作用理论研究领域,聚焦sp³杂化甲基碳原子参与的新型弱相互作用,运用DFT、MP2等量子化学方法及Gaussian、Multiwfn等软件开展机理解析与功能分子设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norganic Chemistry》和《Cryst EngComm》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揭示Regium键、硫键等作用机制。在科研实践中,他主持的“炭囊取物”项目、“松炭聚能”项目、“炭为观止”项目、“果色生香”项目分别获得山东省公益创新大赛全国银奖、伊顿能源转型青年创新竞赛全国铜奖、山东省高分子材料创新设计大赛省级铜奖、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省级铜奖。此外,他在学业与学生工作中表现卓越,荣获圣凯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奖学金及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并多次获评烟台大学“优秀共青团员”“社团先进个人”等称号,是一位学术、实践与综合素质兼备的优秀学子。

01
兴趣为引,步履不停:
科研路上的执着坚守
作为物理化学的重要分支,理论与计算化学借助计算机模拟和数值计算方法,从微观层面揭示化学反应机理与物质结构特性,其高度抽象的理论体系与复杂的计算方法,往往令初学者面临较大的学习挑战。从大二跟随老师研究sp³杂化甲基碳作为电子给体参与非共价相互作用开始,他一头扎进这个微观世界,开启了科研探索之路。在研究过程中,周航宇经历了长达七个月的体系选择阶段,每一次尝试都考验着耐心与毅力。他深知唯有坚持才能胜利。这种对学术的执着也延伸到他的生活中——他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坚持早睡早起,将自己精力最充沛的早晨用于攻克学习难点,处理计算任务,高效利用黄金时间。
02
捕捉微光,探索未知:
在偶然中取得科研突破
科研的突破,往往始于一个看似偶然的契机。在第二篇论文的研究中,周航宇意外发现了五配位碳原子这一特殊构型。这个发现打破了他对碳原子化学键的固有认知,他怀疑是计算出了偏差。为了验证这一发现,他运用多种手段深入研究。面对研究中出现的矛盾结果,他积极在组会上汇报探讨。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找到独特的研究思路,并成功将这一创新发现呈现于论文中。这背后,是他日复一日养成的主动学习、积极沟通的习惯,让他在面对难题时不慌乱,有条不紊地寻求解决方案。
03
师友同行,薪火相传:
携手点亮科研灯塔
在周航宇的科研旅程中,老师和前辈的帮助不可或缺。课程老师在专业课学习中给予专业解答,让他对书本上晦涩难懂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门前辈们手把手传授课题知识,让他获得新的学习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周航宇发现将理论推演与实验验证有机结合的研究模式正是契合自身的最佳选择。周航宇在实验室、班级和宿舍积累了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的经验,并不断提升与人沟通和情绪管理能力。这些都为他在科研路上不断探索赋能。

周航宇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1.多与学长学姐沟通,一定要到实验室了解不同课题组的研究内容,积极与老师沟通,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自己的研究方向。
2.选题要有前瞻性:选择课题时,不要急于做实验,先多读一些综述文章,弄清楚领域内有哪些空白或者未被充分研究的地方。
3.实验设计要有条理:在做实验时,一定要清晰地规划好每一步,不要盲目操作。遇到问题时,及时向导师或向师兄师姐请教。

周航宇的故事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每个怀揣热忱的学子都能借鉴的成长轨迹——对未知的好奇战胜畏难情绪,坚定向前,那些蛰伏于心的科研理想,终将在日复一日的钻研中绽放光芒。
探究理论的深奥
在抽象的公式里
寻找真理的模样
解析计算的精妙
以热忱为引
以坚持为盾
让科研之光
照亮未知的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