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两位“化小水”
他们在科研竞赛的海洋中遨游
获奖无数
求学之路漫漫
纵使风雨兼程
他们也毫不退缩
接下来,就请跟随“化小水”的步伐
一同走进他们的科研竞赛故事吧
张彤
张彤参加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PART01
个人简介
张彤,现任应211-2团支部书记、科创实践协会主席,曾获“建行杯”第八届“互联网+”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省级金奖、“挑战杯”第十八届山东省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省级银奖、“建行杯”第九届“互联网+”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第十三届山东省大学生计划大赛省级一等奖、烟台大学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立项等。
张彤的部分获奖证书。(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PART02
竞赛经历
大一时参加过的一次科研竞赛讲座,让张彤对科研竞赛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激起了她浓厚的兴趣。但科研竞赛之路却没有张彤想象的一帆风顺,张彤讲到:“还记得参加第九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所有材料都整理好准备提交时,材料一直无法按照要求进行压缩,导致在截止时间之前没能把材料提交上去。最后还是在老师们的帮助下重新打开通道,才提交了材料。通过这次经历,我明白了万事都要提前做好规划,不可以掉以轻心。”
大一期间,张彤参加了“建行杯”第八届“互联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建行杯”第八届“互联网+”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张彤感慨到,当时对比赛很迷茫,但那个时候正是锻炼自己的最佳阶段。“我们作为初学者,不要害怕失败,瞻头顾尾只会使你的行动力大打折扣。” 张彤还谈到自己在大一进入实验室后,经常晚上十点才结束实验,总是赶最后一班109班车回宿舍。星光不负赶路人,回想起来,张彤含笑道:“我对那时坚持下来的自己很满意。”
大二期间,张彤参加了“挑战杯”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建行杯”第九届“互联网+”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建行杯”第九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谈及收获,她说到:“加入实验室,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收获友谊。”经过多次并肩战斗,她与实验室同伴们的关系也更加亲密。当她焦虑烦躁时,她师姐会安慰她说:“你如果不想继续焦虑的话,就沉下心去做你现在正在焦虑的事”。
大三期间,张彤参加了烟台大学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立项、首届青年绿色科技创新大赛。经过三年的比赛历程,张彤实现了从一个学习者到团队引导者角色的转换,随着更多初学者的加入,必然会产生许多的思想碰撞,但是张彤告诉我们:“既然踏入这个行列,就要学会自己摸索,好事多磨,总会成功的”。
张彤在做科创实验。
PART03
经验及收获
张彤从科研竞赛团队的普通成员到队长一路走来,曾面临了无数的挑战,但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彤深知,项目成功离不开两大要素:团队协作与明确分工。只有当团队成员心向一致,在合作过程中互相磨合,团队间的默契与协同才能形成,队伍才能逐渐壮大;其次,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每一位团队成员都拥有自己的优势和专长,因此,在任务分配时,应充分利用每位成员的长处,以实现团队整体的共同提升与进步。
作为团队负责人,张彤认为在比赛过程中有两种优良品质极为重要,一种是创新精神,另一种是实干精神。比如,策划书的书写和PPT的制作属于创新阶段,这需要思维活跃的人,需要团队成员有创新性;各种材料的整理和编辑,则需要踏实肯干的人,将材料整理得全面且准确。同时,要想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比赛着重突出特点。比如“大挑”偏向于技术性,比赛中更注重技术展现,需要详细的技术、完备的数据,这类比赛更专注于学生团队创作;而“互联网+”更偏向于商业性,侧重于商业应用方面,要展现股权分配、资金资助来源等。
三年的科创之路让张彤受益良多。大一便跟着研究生学长学姐做实验的阶段是对她后期参加比赛的铺垫,也锻炼了她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科研竞赛中文献资料的搜集、策划书的书写和PPT 的制作,都大大提升了她的综合能力,无数个通宵达旦的科研奋斗更让她感受到了团队协作和个人毅力的重要性。
张彤(右三)与科研团队老师、同学们。
PART04
“化小水”寄语
张彤:“刚开始接触科研竞赛时,一定要对实验室进行充分地了解,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再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方向,不要盲目跟风;其次,进入实验室学习最好的节点是大一下学期,顺着时间点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互联网+’和大小挑战杯等比赛;最后,在打比赛的同时要认真学习,因为比赛只是一个附加项,平衡学习和比赛的时间,坚持学习为主,比赛为辅。”
张利伟
张利伟生活照。
PART01
个人简介
张利伟,现任应211-3团支部副书记兼科技委员。曾获“建行杯”“互联网+”第八届烟台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建行杯”“互联网+”第八届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山东赛区二等奖、第十三届山东省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二等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一等奖等。
张利伟的部分获奖证书。(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PART02
竞赛经历
谈及竞赛经历,张利伟坦言是导助的引领,让他踏上了这条道路。回忆起第一次比赛时,他说:“内心是激动的,也是紧张的。”对于张利伟来说,第一次比赛所有的东西都是未知的,都需要跟着导师一点点地学习,自己一遍遍地摸索。在参加过的众多比赛中,第十八届“挑战杯”的经历令他印象尤为深刻。从校赛一步步进入省决赛的过程中,看到大家都在加班加点做PPT和完善材料,张利伟感慨道:“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热爱,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即使很累,也从不放弃!”而他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对科研的热爱。面对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他积极向导师寻求帮助,邀请专业老师进行辅导。在张利伟看来,如果把他的大学生活用一句话概括,就属“四年大学生涯,充实填满岁月,满意萦绕心间”最适合不过了!
张利伟在做科创实验。
PART03
经验及收获
张利伟从大一开始参与竞赛,曾多次担任团队负责人,对于如何胜任这个位置,他给出两点建议:第一,“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要注意各个成员之间的协调分工和相互配合,只有合作才能走向共赢;第二,“全局之中有重点,重点之中有难点”,作为负责人,不要有畏难心理,要把握整体项目的走向,将压力转化为源动力,带领团队进步。谈及个人,他认为在比赛中最可贵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只有发现了问题才会有之后的解决方案;其次就是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后,要克服畏难心理,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张利伟还指出取得竞赛胜利的关键是驱动力,由于他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在空余时间自学数学相关课程,通过旁听课和自查资料掌握相关知识。长期沉淀的理论学习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成果,于是他抱着“实践出真知”的心态参与多个数学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强大的驱动力和自学能力也让他在比赛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张利伟(前左一)与科创团队的同学们。
PART04
“化小水”寄语
张利伟:“大学生活中最为首要的是认真扎实地学好每一门基础课程,但不要全盘跟着固定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针对于所有人,但并不是适合所有人,要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利用大学优越的学习平台,让自己汲取更多的知识。其次,在对自身专业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尽快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以增长驱动力,掌握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主动性。”
今天的科研竞赛之星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啦
相信“化小水”们一定会有很多感触
青春、大学时光的长度都是相同的
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但是青春、大学时光的厚度与美好
是掌握在我们每个人手中
是由我们决定的!
希望“化小水”们坚信
师兄师姐们能够做到的
我们也一定能够做到!
让我们携手并肩、相互勉励
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形成优良的学风、扎实的作风
让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和大学时光
更加充实丰厚、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