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化院心声 | 预防诈骗:不贪、不惧、不好奇
作者:化学化工学院
时间: 2024-03-02    阅读:

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层出不穷,而高校学生更是成为了骗子们的主要目标。想要预防诈骗,就要知道骗子是如何利用我们的心理弱点进行诈骗。接下来,就跟随“化小水”一起来看一下吧!

01贪婪心理据不完全统计,约有70%的诈骗案件,就是骗子利用了人的贪念实施成功的。君子爱财,无可厚非,正常渠道、透明信息、充分市场竞争下的赚钱往往是辛苦钱,不会有超额收益。所以骗子为了引人上钩,就会夸大收益。如针对大学生的轻松在家兼职、刷单、卖货立赚的微商、传销套路。

在这个过程中,骗子会利用补偿心理、给予小恩小惠拉近关系。骗子都是操控人心的高手,知道仅输出信息,不会有人买账,于是通过主动施加小恩小惠来取悦别人。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时,总希望达到一种平衡。大多数人有互惠的心态,感激之余总想回报别人的善意。当骗子介绍情况的时候,很多人出于补偿心理和要面子的心态,即使有些疑虑,多少也会尝试一下。比如,受害人开始刷单时,连续几单及时获得了返利,对“导师”产生了信任,后面会毫不犹豫地接下大额刷单任务,从而误入诈骗陷阱。骗子的江湖套路很深,往往通过拉近关系,套出对他们有利的信息,从而方便开展骗局。这些骗术,都是利用了贪婪想赚钱的心理,给点蝇头小利,再宰一刀大的。

02恐惧心理诈骗分子利用人的恐惧心理实施诈骗的手段由来已久,冒充公检法诈骗的骗术已形成20余年,通过一部电话,就能对受害人进行远程控制。有的骗子冒充公安、银行、税务等部门的电话,又是涉案,又是要协助调查,又是要保密,夸大后果、制造恐慌,要求上报信息、转钱入指定帐户,花钱消灾。

其实,冒充公检法诈骗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诈骗剧本中应用了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原理——自证控制。所谓自证控制,其实非常简单,一共只有四步:第一步,站在审判者的角度。骗子开门见山就说自己是警察,自然就站在了审判者的角度,因为只有警察才有权力调查犯罪。第二步,强行贴上一个不能接受的标签。骗子介绍完身份后,必定会说你涉嫌某种犯罪,这当然是普通人不可能接受的。第三步,对你的反驳视而不见或者继续找茬。当受害者不承认犯罪时,会暗示你是否因为丢过身份证导致身份被冒用,会给你发来通缉令,就是要继续找茬。第四步,引诱你自证清白,实现控制。当你想要自证清白的时候,马上告诉你办法,比如转钱到安全账户、下载木马软件等。

因此,掌握了自证心理控制术,不管对方套路如何,不管他们是是冒充警察,还是冒充税务、邮局或是检察院、法院的工作人员,千万记住,不要去辩解、不要去争论,一旦这样做了就会陷入他们的陷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挂掉电话,不再接触。

03社交心理

骗子单纯的操控贪婪、恐惧心理,往往很难快速获取受骗人的信任,要同时运用社交心理才行。

杀猪盘经典套路就是柔情蜜意陪聊,先做知心朋友与恋人。最常见的就是邀请加入社群共同学习,群里的人都是托,晒单、晒收益、晒日常,营造一种真实的氛围,慢慢消解怀疑,取得信任。或是诈骗过程中扮演权威人士,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让受骗人真心觉得这个红脸人是在诚心帮自己。最典型的社交骗案,就是盗取社交帐号,广发紧急借钱贴或求助贴,帐号能量级别越大,越能一呼百应骗到人。

04好奇心理

骗子还会利用我们的好奇心理进行诈骗,这种骗局往往是标题党与技术流的结合。我们收到陌生的短信、电子邮件,出于好奇或疑问点击了链接,然后被一步步诱导输入个人信息,或被直接植入木马病毒盗取帐号信息,这样账户里的钱就被转走了。

天天上一当,当当不一样。被骗的代价太大,我们还是要提早了解诈骗常见手段和诈骗者运用的贪婪、恐惧、社交、好奇心理操控方法。骗术五花八门,我们更要守好本心,不贪婪、不恐惧、不好奇,发觉异样多谨慎求证。提高防范意识,预防诈骗,坚守汇款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