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第6期)倾听:师者说&学子说

作者:化学化工学院时间:2020-03-31点击数:

【师者说】

 

从大学生学习状况反思课程思政改革 

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的已经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行为、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教育过程是一个黑箱,影响大学教育的因素错综复杂。笔者在多年教学过程中见过太多以“飘过”考试为荣的学生,且这种状态不专属于某个学校或某一学科,具有普遍性。造成这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也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学”。

“为什么要学”看上去是个很滑稽的问题,但仔细品味,别有洞天。经济快速发展、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现状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而影响其学习观。在国家层次上,已试图着手解决“为什么要学”这一问题,课程思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习总书记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德”和“术”的全面发展。2020年开学伊始,学校就发布关于“开学第一课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也要求必须包含思政改革内容,均是为了解决“为什么要学”这一问题。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笔者对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一点思考。要使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协同效应,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解决:一是继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地位;二是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思政内涵和德育功能,尤其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环节进行有效设计和实施,体现德育内涵,发挥专业课程的价值渗透作用及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课程思政改革不应局限于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欲从根本上解决“为什么要学”难题,需要大思政改革,也就是德育和智育培育体系的全面交叉融合。目前,高校智育和德育各自具有庞大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内容架构,但二者几乎是两条平行线,互不相交,很难形成协同提升的目的。

解决大学生“为什么要学”的问题非一朝一夕之功,高校教师应以课程思政改革为切入点,重塑大学生的学习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

 

 

 

——王磊


 

【学子说】

 

直播课感想与建议

为了响应我校特殊时期“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我们在32号开始实行网络教学。老师们通过腾讯会议、腾讯课堂等不同直播软件来实施教学,通知会议号就像通知上课教室一样;课前在宿舍群喊一下舍友,和在学校上课的感觉一样。我们化工专业目前功能分子与高分子、化工分离过程、基础英语等课程已经进行,通过这些课程的网上学习,老师也体验了一次当“主播”的感受,这种直播上课的形式,引起了同学们很大的好奇心,所以目前听课比较认真。但由于课本、课件目前都只有电子版的,所以在听课期间不方便,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找课本、课件,一边记笔记,目前还不适应。各位老师都很有耐心,直播听课过程中有什么问题都会慢慢给我们解答,老师们也是第一次直播教学,与同学们共同进步。

在线上直播课的过程中,要想达到与在学校课堂上的效果一致,对于我们研究生而言,独立动脑思考,积极配合老师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没有像课堂上那样老师一直监督着我们,但是我们要更加的全神贯注从而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希望老师能将课堂学习的资料发给我们,让同学们跟上老师进度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做记录,老师也可以随机抽查提问,检查同学们的听课效果。

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更要利用时间进行科研工作。像化工专业,很多课程都需要开展实验,但由于疫情原因目前还不能开展,所以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制定好在家的科研计划,多看文献、多学习绘图和计算软件的应用,为开学后的科研工作打好基础。在对抗疫情期间,不停课也不停学,希望我们早日战胜疫情,回归校园。

 

 

——化研2019级 王笑笑

 

Copyright©2018  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版权所有